央廣網北京11月17日消息(記者蔣勇)11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吹風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多位專家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等內容進行深入解讀。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不少人把這一提法誤解為中國可能走向封閉,不再搞對外開放了。對此,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在吹風會上說,近期中國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達成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就是對“中國封閉論”的最好否定。
張宇燕表示:“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這個是不會變的,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在中國,這種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中國等15個國家簽署RCEP就是一個明證,表明中國還是堅持對外開放。大家想想,一個逐步走向封閉的國家,怎么可能去簽署一個更高水平的自貿協定呢?這恰恰是否定了‘中國封閉論’。”
張宇燕還指出,除了簽署RCEP以外,外商投資法正式施行,大幅壓縮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等,這些都表明中國在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他說:“外商投資法、負面清單。過去我國有上百條負面清單,但是現在的數量已經壓縮到只有33個。你還能看到中國的金融開放,特別是今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這一數量在全球FDI下降30%~40%的情況下,中國吸引的外資基本上和去年持平,我覺得這些東西都顯示了中國還是繼續開放,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展望“十四五”,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雪松指出,根據測算,“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可能處于5%~6%區間。李雪松說:“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2021年、2022年這三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波動會比較大,因為它有一個基數的影響。比如今年可能增長只有2%~3%,2021年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2021年基數高了,2022年可能會有明顯回落。考慮到這些影響,再加上國際國內的不確定性,所以我們建議‘十四五’期間年均經濟增速的預期目標設在5%左右比較合適。”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快速下降到30%以下,經濟存在快速“去制造業化”的傾向。對此,中央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特別提到,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因為如果繼續沿這種趨勢‘去制造業化’,甚至我們可以推演,由于制造業本身的效益沒發揮好,相應的服務業又沒有真正能夠成為帶動經濟的一個很好的產業,這就會產生一些低效能、低生產率,甚至低貿易度的其他產業來替代制造業,那么經濟就有可能會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等說法。所以千萬不能在這個階段產生所謂的過快或過早的去工業化或‘去制造業化’,否則我們的經濟會面臨很大的挑戰和風險。”黃群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