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8日消息(記者徐進)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昨天,央行宣布暫不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這已經是央行連續第三天暫停向公開市場輸送流動性。春節剛過,央行就通過多個貨幣工具,連續凈回籠,雖然在春節前凈投放,春節后凈回籠是慣例,但是今年,央行近期還全面提高了逆回購的中標利率。
逆回購到底是個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吳慶解釋:“簡單來說,逆回購就是釋放流動性,就是通過交易的方式,把錢‘賣給’金融機構,到了約定期限,再把這筆錢拿回來,拿回來的操作,就是逆回購。”
所以,暫停逆回購,就是暫停輸送流動性。實際上,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逆回購已經成為央行調控的重要工具。不過,針對“逆回購利率上調是加息”的說法,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昨天再次明確指出:逆回購利率上行是市場化招投標的結果,是在資金供求下隨行就市的表現,不是央行加息。央行“出手”的對象,是存在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的貨幣市場,而不是直接影響公眾和實體企業的存貸款領域。
“央媽”是怎么想的?一為降降溫,二為防風險
那么,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的貨幣市場,到底發生了什么?統計數據顯示,2月份公開市場到期逆回購規模1.73萬億元,其中,本周到期6250億元,下周到期9000億元。如果央行持續暫停逆回購,會出現短期資金面緊張的情況嗎?央行表示,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較高水平,暫停逆回購,是為了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基本穩定。
業界普遍認為,央行這么做,主要有兩層意思:
第一是調控新增信貸,有預計說,今年1月份新增信貸規模超過2.5萬億元,有望再創歷史新高,監管部門有意對銀行的放貸熱情“降降溫”。昨天就有消息說,央行已經要求部分銀行不同程度地收縮信貸投放規模。
第二是防范金融風險。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7年的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貨幣市場利率上行,是為了應對1月可能出現的比較高的信貸,做出一種引導預期的安排;也是為了避免市場出現非理性預期,引導金融機構保持平穩。”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穩健中性’的政策比2016年及以前‘穩健靈活’的政策是要偏緊一些。目前,央行的種種舉措就是為了讓市場形成‘穩健中性’的預期判斷。金融機構要盡可能控制好風險資產的擴張,降低杠桿。”
加強預調微調,調節好貨幣閘門
貨幣政策的取向已經非常鮮明。但是,無論是經濟還是金融,2017年最突出的難點是充滿不確定性,貨幣政策將怎樣應對這種不確定性?
先看權威說法,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描述2017年穩健貨幣政策“更加中性”的同時,還用了“更加審慎”的提法。她指出,要綜合運用價量工具和宏觀審慎政策加強預調微調,調節好貨幣閘門。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認為:“未來貨幣政策仍會很謹慎,很可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方面要看國內金融市場的反應,另一方面要看實體經濟的走勢,此外還要關注美聯儲加息進程和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不會貿然采取過大舉動。”
當然,關注短期政策變化的同時,也不能忽略長期制度建設。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過去我國的貨幣政策以數量型調控為主,如今正在向價格型調控轉型,越來越注重發揮市場利率的作用。未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會形成以利率變化引導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理性投資、防范風險的良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