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3日消息(記者 高藝寧)“中醫藥在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等方面獨具特色和優勢,尤其中醫里的針灸、按摩、刮痧等技術,更見效于慢病,也更適于基層。”在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主任楊金生表示,在社區醫療機構中,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專業人員應占一半比例。
機遇:中醫藥更適用于基層醫療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中醫藥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
在楊金生看來,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為中醫藥事業在基層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和基礎。隨著《中醫藥法》的頒布,把發展中醫藥事業納入法治化軌道,也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楊金生告訴記者,國家法律明確要求,在各級醫療機構里,都要增加中醫藥的服務。尤其在基層和社區,更要增加中醫藥專業的人力資源。“《中醫藥法》第16條明確規定,要求在基層醫院,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有條件的村衛生室等,都應當合理配備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運用和推廣適宜的中醫藥技術方法。”
“和西藥相比,中藥較為便宜;與大醫院相比,家門口的服務更快捷。”在楊金生看來,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不斷推進,鼓勵“小病進社區”。基層更多地承擔慢性病和康復治療,中醫藥在此發面發揮空間更大。除治療疾病外,中醫在防病、養生等人文文化方面,也更易于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普及和為民眾所接受,這也為中醫藥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過去的基層中醫只提供中醫藥服務,不接觸現代醫學。如今,相關法律規定,在基層做中醫藥醫療服務的人員,也可以提供現代醫學服務。”楊金生介紹,基層醫院的醫生多以全科醫生為主,目前醫學院校畢業并獲得執業醫師資格的醫生,在大學里都學過現代醫學。“如此,中醫專業的學生也懂西醫,可以在基層發揮更好的作用。”
困境:基層醫療單位 中醫專業人員只占20%
“現在真正在基層服務的有職業醫師資質的中醫藥服務人員非常少,大部分拿到中醫職業資格的醫生,都已經在縣級以上醫院執業了。”楊金生告訴記者,目前在基層醫療單位,中醫專業人員只占20%左右,不足以適應群眾多方面的醫療服務需求。
“目前我國中醫藥衛生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都遠遠不足。”楊金生說,中醫藥高等教育60年來,共培養近200萬名高等中醫藥專門人才。但實際上,無論是執業醫師注冊人數還是高等院校醫學生數量,中醫類別與臨床類別相比均有顯著差距。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臨床執業醫師注冊人數約198.3萬,臨床執業助理醫師注冊人數約40萬;而中醫執業醫師注冊人數約64.5萬,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注冊人數約16萬。中醫師執業人數不足西醫從業人數的1/3,只占到我國醫療人員總數的25%。而從院校學生規模來看,2011至2015,五年內,中醫學類招生數量僅為臨床醫學類招生數量的34.5%。
“在院校招生模式和學生擇業觀雙重原因影響下,導致大量中醫學本科專業學生畢業后不愿意主動返回基層工作,有甚者寧可放棄專業也要留在大城市。”
楊金生向記者介紹,在人才結構上,低學歷中醫學專業畢業生,構成了基層中醫醫療隊伍的主體,在偏遠基層地區更加突顯,形成了城鄉二元差異。同時,鑒于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有限,低學歷層次中醫學專業畢業生無法保證自身的中醫診療能力。
建議:擴大中醫藥專業招生規模 提高專科醫生待遇水平
針對基層中醫服務人員數量和質量“雙低”的問題,楊金生建議,一方面擴大中醫院校本科層次招生規模,提高本科以上學歷高層次中醫藥人才數量;另一方面,擴大中醫學專業中專、大專招生規模,以保證有足夠的專業技能人才在預防、康復、養生、養老、旅游等方面提供醫療服務。政府方面,應提高中醫學本科專業學生生均教育撥款,進一步改善教學環境。
“中醫是靠技術、體力和時間來做服務的。做個刮痧,一次下來得半個小時,卻只能收三四十塊錢。”楊金生告訴記者,針灸、按摩等中醫服務,設備成本不高,且不按勞務成本計費,收益微薄。為此,楊金生還建議,應健全中醫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完善技術職務考核辦法,以鼓勵并調動中醫學本科畢業生持久穩定到基層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