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6月3日消息(記者鄭澍)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截至6月1日24時,中山大學10家附屬醫院一線核酸檢測醫務人員累計投入5484人次,累計采樣768673份,在佛山、廣州、深圳等抗疫最前線都能看到“中大醫者”的戰“疫”身影。
中大附屬醫院醫護人員深入社區為103歲老人檢測(央廣網發 中大供圖)
5月26日,中山大學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工作會議,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學校黨委第一時間對附屬醫院作出指示,要求在做好醫院防控工作的同時,堅決響應當地黨委和人民政府的疫情防控部署,展現中大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使命擔當。
中山大學十家醫院積極響應,先后派出多支精銳力量奔赴各個檢測現場,他們有的連夜趕赴一線,有的連軸轉“換防”,還出現很多讓人感動的瞬間。來自中山大學醫院管理處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1日24時,中山大學十家附屬醫院全部參與此次抗疫的核酸檢測工作,先后累計派出5484人次奔赴一線,累計采樣768673份,為這一次疫情作出重大貢獻。
中山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不僅抗疫盡責,在一線遇到突發情況,還憑借精湛醫術為群眾化險為夷。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醫生張力強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幫助一位核酸檢測的女士清除卡喉的異物,救回了一條生命。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腔種植科主治醫師李志鵬在核酸檢測過程中遇到一位下頜骨脫臼的群眾,“順手”就給他復位了,贏得群眾拍手稱贊。
中大附屬醫院醫護人員深入學校為師生開展采樣工作(央廣網發 中大供圖)
據介紹,中山大學附屬醫院不僅派出精銳力量執行核酸檢測任務,還出動2輛“移動方艙實驗室”。在佛山承擔核酸檢測任務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學工程部主任朱慶棠向記者介紹,中大附屬第一醫院派駐8位核酸檢測人員輪班入艙進行核酸檢測,實現就地取樣、就地檢測,最快40分鐘完成檢測;而且移動實驗室可以24小時不停歇開展檢測,8名隊員輪班工作,每天檢測樣本數量超過3000人次。
中大附屬醫院醫護人員冒雨檢測(央廣網發 中大供圖)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派出的“移動方艙實驗室”是一輛13.7米長的移動核酸檢測車,通過“就地采樣、就地檢測”的方式,可以節省核酸樣本的運送時間,極大提高核酸檢測效率。據專家介紹,“移動方艙實驗室”內設有試劑準備間、樣品處理間、擴增PCR間,可滿足常規核酸檢測實驗室的所有需求。三個實驗區域相互隔離、彼此獨立,確保檢測人員和環境安全。
連日來,每一天都有中山大學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活躍在這一輪家門口疫情防控當中。一些醫生告訴記者,去年保衛武漢,義不容辭,這一次保衛自己的家園和親人,同樣守土有責、守土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