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發布8月30日消息:寧夏是祖國西部的一塊寶地。在古代寧夏曾經是中原農耕文明同北方游牧文明的交匯帶。今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布會,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主席咸輝介紹“建設美麗新寧夏 共圓偉大中國夢”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寧夏是我國5個民族自治區之一,總人口688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55%。現在生活著回、滿、蒙等47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石泰峰介紹,寧夏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寧夏鹽池是陜甘寧邊區的經濟支柱和門戶前哨,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寧夏地形地貌豐富多彩,堪稱中國生態微縮盆景,是西部獨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現在是全國第2個全域旅游示范區。
石泰峰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寧夏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同步,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巨變。
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現在寧夏經濟總量達到3705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3278倍,三次產業均衡發展,人均糧食產量居全國前列。2018年銀川河東機場旅客吞吐量近900萬人次,銀西高鐵將于2020年建成通車。全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9%。
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寧夏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9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08元;城市人均住房面積34平方米、農村29.3平方米;城市每百戶家庭汽車擁有量42.8輛、農村32輛,位居全國前列。1982年到2018年累計減貧340萬人、相當于全區現有人口的一半,累計搬遷移民130萬人。
生態環境實現了巨大改善。70年來,寧夏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和沙化、荒漠化、小流域綜合治理,在全國第一個實行全省域封山禁牧。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5%提高到2018年的14.6%。
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突破。改革開放以來,寧夏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國資國企、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80.4%,企業開辦時間由平均20個工作日壓縮到5個工作日。截至2018年底,全區民營企業14.96萬戶、個體工商戶41.3萬戶。寧夏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與歐美、中東、東北亞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交流合作,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正在形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石泰峰稱,一是提高發展質量,夯實全面小康的物質基礎。堅決淘汰化解落后過剩產能,狠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新能源、全域旅游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這兩年寧夏經濟持續平穩增長,質量加快提升。二是補齊短板弱項,提升全面小康的成色。寧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小康綜合指數實現程度94.09%。打好脫貧攻堅戰,貧困人口由2016年的58萬人減少到目前的12.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4.5%下降到3%。堅持把70%以上財力投向民生領域,建成了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教育等事業長足發展。三是堅持實干興寧,為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保障。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干事創業,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大踏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