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第一書記擔當有為。近年來,溫縣先后選派194名第一書記入駐軟村、亂村、窮村,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通過大力發展黨建綜合體,特色產業驅動、扶貧項目帶動、消費扶貧拉動,扶持貧困群眾創業就業增產增收。截至目前,該縣3827戶13698名貧困戶實現了摘帽脫貧。
產業驅動 富了村民
在溫縣武德鎮亢村,扶貧產業有機蔬菜大棚里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正在采摘辣椒的脫貧戶楊大花說:“張書記帶領我們發展大棚蔬菜,使不少貧困戶脫貧致富。俺在大棚里工作,每月能掙1500元,還能拿分紅,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
她口中的張書記即焦作市教育局駐亢村第一書記張超峰。2017年駐村以來,張超峰帶領村民建成7個有機蔬菜大棚、1個10公頃的生態農業觀光采摘園,每年為村集體增收7萬余元,帶動41戶貧困戶脫貧增收。2019年12月,亢村成功摘下省定貧困村帽子。
光伏扶貧項目助力貧困戶增收。
項目帶動 美了村莊
群眾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帶動87戶貧困戶,軟籽石榴園項目帶動50戶貧困戶,村廢棄管廠改造出租每年增收2.8萬元……焦作市園林局駐溫縣祥云鎮作禮村第一書記楊錦州的3年脫貧規劃已全部實現。這些項目不僅帶動了該村貧困戶就業,每年還給作禮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0多萬元。
“村里干干凈凈、有花有樹,環境好了,俺們日子也舒暢了。”脫貧戶崔保平說。
顧客在溫縣鑫合實業電商扶貧產業園掃描鐵棍山藥的二維碼追溯其產品質量信息。
消費拉動 活了資源
“去年山藥出得晚,又遇到了疫情,家里1500多公斤鐵棍山藥正愁銷路呢,第一書記王保軍通過線上線下想辦法,幫俺將全部山藥豆賣了出去。”黃莊鎮南韓村穩定脫貧戶王春義說。
種山藥、養土雞、做粉條是南韓村大多數農戶的傳統增收渠道。溫縣水利局駐南韓村第一書記王保軍以消費扶貧模式,帶領南韓村利用中國社會扶貧網、益農信息社、民生頻道等平臺,通過以購代捐、微信推廣等方式,幫助銷售山藥7500公斤、粉條700公斤、散養土雞640只,解決了貧困戶農產品銷售難題。
溫縣岳村街道呂村100余畝七彩油菜花海扮靚美麗鄉村,鄉村旅游火。
黨建推動 聚了民心
趙堡鎮北平皋村是多年的軟弱渙散村,溫縣城管局駐北平皋村第一書記馬琳杰創新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落實落細“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制度,培養發展7名年輕黨員,讓北平皋村黨支部恢復了活力。黨支部建強了,村干部工作更有勁,老百姓也得到了實惠。通過組織帶動,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9戶90人,完成脫貧36戶81人,其中穩定脫貧1戶3人。新華網發(史文生/文徐宏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