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總會計師馬學平6日在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上介紹了“十四五”時期保險業的重點發展方向。
一要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普惠型農業農村保險。農業保險是最典型的用市場化手段實現精準脫貧的金融工具。2016—2019年,農業保險累計為9840萬戶次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不穩定脫貧戶提供風險保障9121億元,累計為3031萬受災農戶支付賠款230.38億元。但是,我國的農業保險總體上保障水平不高、覆蓋面不廣、產品創新不夠,農村普惠型保險供給不足。“十四五”期間,保險業要聚焦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動普惠保險的產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積極開發小額人身保險,穩步推進支農支小融資業務,為防止脫貧農民“因病因災返貧”提供保險業的解決方案,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二要聚焦人口老齡化戰略,大力發展商業健康養老保險。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面對人口老齡化,我國基本養老金面臨較大缺口,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十四五”時期,保險業要聚焦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深度參與國家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認真總結深圳等地試點經驗,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開發適合老年人的健康醫療保險,搭建覆蓋全面的健康保險產品體系。加快第三支柱養老金融保險業務創新發展,推動醫療、養老、護理、健康管理等多領域相互融合,構建醫養康養相結合多領域、全方位的養老服務體系。
三要聚焦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巨災保險和責任保險。我國幅員遼闊、環境多樣,遭受巨災的種類和頻率也比較多。責任保險具有事前風險預防、事中風險控制、事后理賠服務等功能作用,可以在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當前我國巨災保險剛剛起步,保險賠付占災害損失比重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責任保險發展不足,所占比重明顯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十四五”時期,保險業要聚焦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巨災保險,發揮行業優勢,做好災害事故保險應急處置工作,服務國家災害救助體系建設。積極發展教育醫療、公共衛生、食品安全、建筑工程、職業責任、社區管理等領域的責任保險,用經濟杠桿和多樣化的保險產品服務公共安全、參與社會管理。
四要聚焦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不斷提升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保險資金具有規模大、期限長、來源穩等特點,在服務國家重大項目和資本市場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近年來,保險資金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20年9月末,保險資金長期股權投資規模2.2萬億元,投資額占A股市場的3.44%,占我國債券市場的6.49%。“十四五”期間,保險業要聚焦國家“兩新一重”項目建設,落實“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和多元金融產品”的金融改革任務,通過債權計劃、股權計劃、保險私募基金等方式,為大數據與5G、特高壓、軌道交通、新能源、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提供資金支持。聚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供保險保障。
五要聚焦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提升保險業跨境服務能力。目前,中國保險業已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十四五”期間,保險業要積極落實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引進外資,借鑒外資先進經營理念,促進行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出口信用保險、關稅保證保險等,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幫助企業應對貿易風險,為外貿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進一步提升跨境服務覆蓋面和便利化水平,不斷加大與周邊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保險業務合作,探索對中國“走出去”企業保險保障支持,不斷提升保險業服務海外市場的能力和水平。
(總臺央視記者 王善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