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長三角科技論壇昨天舉行,“向高端進軍”是與會院士專家們提及最多的話題。而這一過程離不開資源共享、攜手合作。依托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長三角地區各城市間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的合作愈發緊密,創新活力日益增強。
“我國氮化硅基板在實驗室制備中的基礎性能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迫切需要實現產業化!敝袊こ淘涸菏、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研究員、上海市科協新材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董紹明在論壇上呼吁。氮化硅基板是一種先進陶瓷材料,可在空氣中加熱至超過1000℃,可快速冷卻、加熱且不會分裂。在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中,這種新材料用途廣泛。
在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路途上,新材料是一只“攔路虎”。董紹明表示,新材料可謂高端制造領域“短板中的短板”,對產業安全和高技術發展意義重大。有調研顯示,在運載工具、能源動力、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領域的347種關鍵材料中,我國仍有156種依賴進口。
過去幾年,上海硅酸鹽所在先進陶瓷材料的產業化方面與浙江桐鄉、浙江湖州、江蘇南通等形成了良好的產學研協作機制,上海技術在長三角“開花”落地。董紹明表示,這一合作機制有望加速氮化硅基板走出實驗室,實現產業化。事實上,產學研協同創新一直是集成電路產業減少重復消費、促進關鍵技術突破的主要模式。斯坦福大學與英特爾公司聯手研發應變硅技術,耶魯大學與英特爾等公司合作開發高K柵介質都是集成電路發展的典型案例。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上海市科協集成電路專業委員會委員張衛認為,長三角地區產學研機構應把握地域優勢和時代機遇,整合更多資源要素、占領更大市場、更快實現技術升級,從而提升長三角地區集成電路產業的創新力與競爭力,進而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走向高端。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學教授、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顧曉松指出,國內生物醫藥產業仍存在低水平重復、同質化競爭等問題,產業結構亟需向高端進發。如何邁向高端?顧曉松對長三角一體化的助力充滿期待,他說:“我們要匯聚院士專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的智力資源,高新技術企業、金融機構、風險投資、政府及相關行業政策等產業資源,聚全國最優資源與全球科技智慧,推動形成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聯盟。”
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向高端進軍,人工智能正成為有利工具。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副校長、上海市科協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主任毛軍發表示,中國發展人工智能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市場,超過30%的相關論文也來自中國。目前,一個匯聚上海、蘇州、寧波三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長三角人工智能協同創新平臺已經成立,“希望通過該平臺,打造人工智能‘政產學研用’合作模式,推動長三角人工智能高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