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0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地處我國西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號稱“塞上江南”、“魚米之鄉”,尤其是寧夏河套平原地區,“天下黃河,唯富一套”就指這里。但同時,寧夏山川共濟,中南部山區十年九旱,農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農業發展以小雜糧、馬鈴薯、冷涼蔬菜等為主。本期《農官說農事》,中國鄉村之聲兩會記者張程專門采訪了寧夏農牧廳廳長王文宇,講講寧夏在“三農”發展中的思路和思考:
寧夏回族自治區在“三農”發展過程中,優勢和短板是什么?如何突出優勢、補齊短板?
王文宇:寧夏的農業有三大優勢,第一農業資源優勢,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寧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環境污染少,非常有利于生產高質量、高品質的農產品。第二是特色產業的發展優勢,自治區確立了“1+4”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格局,和“一特三高”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1”就是優質糧食,“4”是草畜產業、蔬菜產業、枸杞產業、葡萄產業。“一特三高”就是打特色牌,走高品質、高端市場、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第三個優勢是政策優勢,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綜合運用財政直補、貸款擔保、風險補償等多種方式支持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
分析寧夏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和差距,第一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夠。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銜接不緊,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第二“短板”和差距是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受經濟下行壓力和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制約了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的穩定增加。
寧夏當地農民的最大渴求是什么?
王文宇:據調研,當前寧夏農民最大的渴求是三個方面,一是渴求持續穩定增收;二是渴求強農惠農政策長期穩定;三是渴求農業社會化的服務。我們按照中央一號文件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要求,采取多種措施,持續推進農民的穩定增收。及時地兌現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寧夏的“新動能”在哪?如何加速?
王文宇:寧夏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主要是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著力推進寧夏特色優質優勢產業提質增效;二是要著力加快“寧字號”的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三是著力提升農業的科技支撐能力;四是要著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五是要著力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特別是在農民增收上,重點是推進“1+4”特色優勢產業的提質增效,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鼓勵農民創業創新,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要及時足額地兌現各項強農惠農的政策,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要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如何實踐的?2017年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王文宇:在推進寧夏農業供給側改革上,主要是調結構、轉方式、降成本、補短板,穩糧、強畜、優菜,對于優質糧食產業,重點是堅持穩定產能,推廣綠色增產攻關模式,提升水稻品質,恢復小麥面積,適度壓減籽粒玉米,大力推進馬鈴薯的主糧化。對于枸杞產業和葡萄產業,主要是打響寧夏枸杞、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的品牌,提高產區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