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5日消息(記者蔣雪嬌 張雷 劉璐 哈密臺記者郭子毅 麥麥提)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正如火如荼開展。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扶貧工作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少數民族地區的脫貧已經成為新一輪扶貧工作的重點。在我國新疆哈密、青海南黃州等少數民族地區,大力發展有機畜牧業、文化旅游業、民族手工業等民族地區特色產業,挖掘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政府大力樹立脫貧光榮的導向,合作社、度假村百業興起,村莊由亂到治、產業由廢到興、群眾由散到聚,“造血”式扶貧效應日益顯現。
立秋已過,天氣漸涼,黃河岸邊的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德吉村,迎來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村民達巴和妻子在自家的農家院里忙前忙后招待游客,達巴告訴記者,從去年七月份開張以來,農家院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達巴:原來家里只依靠種地維持,搬遷過來后,我們通過參加政府組織的餐飲培訓,開始做農家樂,自去年開張以來,旺季每個月都有五千元左右的收入。
碧水青山、白浪沙灘……依山傍水的德吉村增強了村民們發展旅游產業的信心。但就在幾年前,德吉村還是個易地扶貧搬遷村。2016年以來,尖扎縣整合各類資金2.72億元,并通過天津、青海兩地協作共建,實施昂拉鄉德吉村、縣城集中安置小區等7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建設項目,涉及搬遷戶929戶3593人。黃南州尖扎縣副縣長王征告訴記者,德吉村充分尊重當地群眾民俗特點,修建磚木住房,美化墻體,讓整個村落布局美觀、巷道整齊清潔。
王征: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光伏產業,使德吉村的搬遷戶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搬得出、穩得住還要能致富,為防止搬遷群眾走回頭路,家住澤庫縣城的澤曲鎮熱旭日村村民加太日加通過與企業合作,在家門口就業,加工藏式服裝,材料和工具都由企業提供,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里掙錢,加太日加說,現在通過服裝加工和兩個兒子務工掙錢,家里每年都有兩萬多元的收入。
加太日加:搬遷到縣城以后,出行、看病、生活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便利,現在光脫貧還不夠,要依托村集體產業,壯大發展,努力實現致富,走向幸福大道。
加太日加所打工的企業是黃南州澤庫縣有機畜牧業產業園,走進這里的廠房,工友們正在縫紉機前忙碌著,裁剪、定型、縫合……所有工序一氣呵成。談到現在的工作,澤庫縣西卜沙鄉的角巴吉布高興地告訴記者,到園區打工,收入還不錯。從貧困戶到技術工,角巴吉布體會到了用自己的雙手致富的快樂。
角巴吉布:以前在外打工,收入不是很穩定。新廠房建成后通過集中培訓,我們掌握了一技之長。現在在家門口工作,收入也穩定,對我來說幫助挺大的。
宜農則農、宜牧則牧,澤庫縣依托地域資源優勢,科學選擇實施產業扶貧項目,通過“園區+合作社+扶貧受益戶”的運作模式,在全縣范圍內篩選具有一定規模和發展前景的18家合作社入駐,吸引企業入駐,使扶貧產業園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澤庫縣副縣長周先加:澤庫縣提出“產業園區要進一步提升功能,擴大建設規模,深入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建設思路,重新布局規劃,以澤庫牦牛、藏羊為主導產業,立足“澤庫縣有機畜牧業產業園”基礎,全面建設“一委、兩園、六大功能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截至目前,輻射帶動全縣貧困戶5670戶19845人。
黃南州澤庫縣有機畜牧業產業園的蓬勃發展,僅僅是青海近年來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如今,產業扶貧的種子在這片熱土深深地扎下根來,形成了產業優勢互補和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黃南州委副書記、州長喬學智:要聚焦核心指標打攻堅戰,堅持現行脫貧標準,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全面排查梳理問題,加大工作力度,堅持減貧與鞏固并進,圍繞生態有機畜牧業和文化旅游發展示范區建設,持續打造扶貧產業鏈,確保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有機畜牧業、文化旅游業、民族手工業等產業是民族地區的特色產業,也是實現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扶持的有力支撐。家住新疆哈密市伊州區西山鄉卡拉卡依提村村民吐爾遜·玉素甫,家里有兩個孩子,負擔較重,過去是村里的貧困戶。今年,他借助村里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契機,在政府的引導下,開起了商店,收入非常可觀。
吐爾遜:一天收入1000塊錢,農家樂900塊錢,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天氣熱了,人多,生意好。
伊州區西山鄉卡拉卡依提村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全村共有327戶,960名村民,其中62戶貧困戶181人2017年已實現脫貧。為了鞏固脫貧成果,哈密市自然綠化委員會駐伊州區西山鄉卡拉卡依提村第一書記、“訪惠聚”工作隊隊長克然木·牙合甫表示,村里確定了旅游興村戰略,步入了從“美麗風景”到“美麗經濟”的良性發展道路。
克然木·牙合甫:引進了一批扶貧項目。現在已經開的度假村有24戶,這是我們脫貧致富的一個路子。2019年被確定為旅游村。我們大力發展旅游業,以后貧困戶絕不會返貧。
隨著旅游興村的實施,一大批大學生也返回家鄉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伊州區大泉灣鄉黃龍崗村大學生庫爾班·阿不都音就是其中之一。
庫爾班·阿不都音:我畢業回來以后,看到家鄉發展挺快的,村民們都有錢、有車了,蓋了好多新房子。我和朋友一起開了五金店,抓住這個機會給他們改水電,裝修房子。這兩年我們村搞美麗鄉村建設,我的店在這站穩了腳跟。
庫爾班·阿不都音從大泉灣鄉黃龍崗村的五金店起步,到現在的新能量水電安裝公司,用六年時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看好鄉村振興前景,未來,庫爾班·阿不都音還制定了新的發展計劃。
庫爾班·阿不都音:今年是我們哈密大建設時期,好多村民拆遷,搬到了新房子,我覺得這個機會非常好,我想抓住這個機會,讓事業更好。
深度發掘貧困地區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民族特色產業,通過開展勵志資金、“精神脫貧”等舉措,推動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樹立脫貧光榮的導向,我國多地民族地區“造血”式扶貧效應正在日益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