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整面源污染監測評價體系
2016-08-29 11:27:00 來源:農民日報
編者按:
良好的農業資源環境是食品安全的基礎,直接關乎人民健康。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重點抓好空氣、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完善食品安全體系,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
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的不合理投入會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質量下降、地下水污染等問題,本期《熱點聚焦》關注影響土壤健康的行為。
本報記者王澎
近年來,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生態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壓力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隨著勞動力價格上漲加快、國際市場沖擊加劇以及國內糧價的波動,農業生產夾在“天花板”和“地板”中間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如何在減輕環境壓力的同時保持農業良性快速發展,引起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注意。
非點源污染,也稱面源污染或擴散污染,其主要來源有農業化學品使用、禽畜養殖、農業與農村廢棄物等,不確定性強、時空差異大、影響因素及作用過程復雜是其最突出特點。
“農業化學品(化肥、地膜、農藥)大量投入、秸稈處理不當以及禽畜糞便等是新疆目前主要的農業面源污染源。而農戶的行為決策是直接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馬惠蘭教授告訴記者。
我國是化肥施用大國,近年來,我國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中使用了占世界近30%的氮肥量。“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典型地區的調查發現,文化程度越低、家庭勞動力越少以及種植年限越長的農戶大都傾向于多施化肥。”馬惠蘭告訴記者,“很多農戶的化肥施用決策主要憑借個人習慣和親鄰介紹,有明顯的模仿和互相學習的行為,有很強的趨同性。因此,針對合理用肥、測土配方施肥的宣傳和示范就非常重要了。”
在調查中,塔里木河流域的農戶普遍認為近年來化肥價格漲幅較快,但并不影響其增加化肥施用量,因為與施用有機肥、綠肥相比,施用化肥所帶來的增產效果往往“立竿見影”,而改善土質的有機肥、綠肥,其效果往往需要幾年或更長時間才能看到,農民追求短期利益的預期很難使其將目光放得更長遠、科學合理地施肥。
新疆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棉花主產區,地膜使用量非常大,然而以薄地膜為主,回收率較低的現實情況不容樂觀。“目前新疆農村地膜按重量出售,也就是說,同等重量同樣價格的地膜,使用薄地膜的成本更低,農民自然會選擇薄地膜,導致回收困難,進而帶來很大范圍和程度的污染”,“雖然調查中超過半數的農戶表示其棉田地膜回收面積達100%,但仍有超過15%的農戶完全不回收地膜。”馬惠蘭告訴記者,“農戶對于回收地膜的參與較高,但很多處理方式不合理,絕大多數農戶以焚燒或填埋的方式處理廢舊地膜,文化程度越低的農戶越傾向于焚燒。”值得高興的是,調查發現,種植時間越長的農戶,其廢舊地膜處理意愿也越強,地膜回收傾向也越高。
農作物種植除了水肥外,病蟲害防治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林果作物所使用的農藥種類、噴施方式、次數差異較大。新疆棉花的農藥投入額最大,平均每畝在50元~100元,而小麥和玉米的農藥投入相對較少,平均在10元~30元居多。除了農藥自身殘留外,農藥包裝及剩余農藥處理不當也會產生很大污染。“被調查農戶處理農藥空容器方式不當和不安全的現象較為普遍,只有極少數農戶會帶出田間或統一回收,農戶存放農藥和處理剩余農藥的方式也不合理。”馬惠蘭說,“雖然農戶在施藥過程中的自身安全防范意識很強,大多數農戶知道農藥有毒副作用,但知道國家規定禁用劇毒農藥的農戶卻不多。”
秸稈廢棄堆放不處理或焚燒也是產生塔里木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的一個方面,調查發現,沒有時間、處理成本高、過于麻煩等是農戶不處理或焚燒秸稈的理由。
農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本無可厚非。然而讓農民控制自身行為、自覺減少污染目前也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政府通過政策進行引導和限制了。”馬惠蘭分析說,“首先國家要重視農業面源污染,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的監測和預報,建立一套完整的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評價體系。其次,健全和完善相關政策,通過補貼、稅收、配套法律法規等政策手段,限制產生農業面源污染的行為。同時,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農民理性投入、科學使用,樹立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應加大和加強可降解農膜、低毒低殘留農藥、測土配方施肥、生物育種等技術的研發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廣、示范和應用,從根本上控制和減少面源污染。”
編輯:王肖軍
關鍵詞:農戶;測土配方施肥;非點源污染;土壤質量下降;農藥種類
在寧夏靈武市梧桐樹鄉陶家圈村,田邊的溝渠內密布著農戶因為滯銷而傾倒丟棄的西紅柿(8月2日攝)。
2016-08-04 15:50:00
新民市2015年被國家發改委等11部委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工作被評為“2015中國改革十大案例”。企業經營模式試點,即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租賃給農事龍頭企業,由企業經營,打造高端精品農業,農戶獲得土地流轉和工資性收益。
2016-07-26 17:30:20
日前,記者從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獲悉,截至2015年底,全國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38.6萬個,輻射帶動農戶1.26億,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達3380元。據悉,全國各類產業化組織加大原料生產基地建設投入力度,推行質量體系認證和品牌建設,推進優質高效農產品供給。
2016-07-26 15:51: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