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呼和浩特4月3日消息(記者陳青平 烏海臺記者劉金平)按照傳統習俗,清明時節,人們都要帶上各種祭品到親人墓前“送錢送物”、燒香磕頭,表達對逝者的懷念和哀思。然而,記者近日在內蒙古烏海市采訪時卻發現,和以往不同的是,市民祭祀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鮮花、絹花祭祀等文明、環保、健康的祭奠新方式正悄然興起。
4月2日,記者在海拉路的不少花店看到,平時擺在顯眼位置的紅玫瑰、郁金香等,都已換成菊花、百合、康乃馨等。已經干了五六年的四季花店老板董鳳蓮這幾天忙個不停,她的店里每天顧客絡繹不絕,一天下來,收入都在幾千塊錢,董鳳蓮一邊忙著插花,一邊為記者介紹了這幾天人們祭祀觀念的變化:“清明節還是以菊花為主,菊花、康乃馨、太陽花、百合,絹花有今年新出來的向日葵、大禮花,品種挺多,現在人家都破除迷信,不讓燒紙,好像用鮮花的還比較多一點。”
今年,烏海市的鮮花價格穩中有升,一支菊花賣到了四塊錢,百合賣到15塊錢左右,菊花搭配百合花、玫瑰、康乃馨包扎成束,每捧50元到100元不等。而一些絹花的價格相對較低,在10元左右不等。一些賣紙火的商店也在顯眼的位置擺上絹花,方便市民購買。
位于甘德爾山下的烏海市生命紀念園,在墓園入口處,銷售鮮花的商販比比皆是,菊花、百合、康乃馨、勿忘我應有盡有,花攤旁擠滿了搶購鮮花的市民,正在購買鮮花的李女士說:“我覺得故去的親人記在心里就可以了,其實形式并不重要,每年到清明節時候去掃掃墓,看望看望紀念紀念就行了,我覺得不用燒紙、大肆祭祀活動,一個是破壞環境,再一個我覺得不是一個文明的行為,現在這個社會是文明的社會,我覺得不應該再把這些陳規陋習保留下來。”
記者注意到,盡管附近也有出售燒紙的攤點,但與花攤相比,燒紙攤點明顯受到冷落。穿過熙熙攘攘手捧鮮花的人流,記者走進墓園,眼前突然出現一片“花海”,許多墓碑前擺著鮮花扎成的花束、花籃和絹花盆景。記者轉了一圈后發現,今年墓地焚燒紙錢的痕跡比往年少了很多,祭祀場面更多了些溫馨。
烏海市殯儀服務處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幾年,每逢清明節,我市都以懸掛條幅、刊登公告、人員勸說等方式進行宣傳,現在,鮮花祭拜已漸漸成為時尚,用鮮花來這里祭祀的市民越來越多,烏海市殯儀服務處尹處長說:“原來市民都在墓前燒紙的,燒的場地非常亂,祭祀的環境非常好,現在經過兩年市民非常配合我們這方面,一個是看到殯葬職工非常辛苦,另外市民的文明意識也提高了,現在很多市民都用鮮花祭祀。”
清明之時,烏海市殯儀服務處準備了上萬盆絹花和兩千多盆鮮花,供前來祭祀的市民選購和用紙火、鞭炮兌換,尹處長說:“我們拿出3000到5000塊錢補貼到鮮花上,這樣把鮮花的價格降下來,讓市民在墓園內買到便宜的鮮花,只要任何一家前來我們生命紀念園來祭掃先人的市民,他愿意把手中的爆竹和紙火交到我們工作人員手中,我們員工就將免費贈送他一束鮮花,讓他來祭祀先人。”
同時,烏海市殯儀服務處全體工作人員也在清明之前將墓園內的所有墓碑進行清洗,并連續幾個晝夜加班,趕制了5千多個花環,為入住墓園的每以位逝者,都由我們生命紀念園全體員工集體敬獻一個花環,倡導文明祭祀。
生命紀念園也從4月1號起推出4種新型的生態安葬方式,即花壇葬、樹葬、草坪葬和花草葬。生態安葬的特點是將骨灰與自然完全融合,覆新土后種植鮮花,極大地節約了土地和安葬費用,同時還能美化環境。“生態葬”比普通墓葬至少每例節約用地2平方米,價格也比普通墓型便宜一半以上,其中最便宜的花草葬僅需100余元。
針對清明掃墓高峰期間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烏海市也制定出臺了應急預案,具體措施包括:2到5號高峰期間,烏海市的消防車進駐到生命紀念園內,以便隨時應對突發情況,同時,生命紀念園也設置了三個火災觀察點,每兩小時通報一次人流、車流、火災情況,衛生部門也派出醫護人員,啟用了新建成的停車場,并開辟了一個臨時停車場,免費供市民停車。
記者了解到,除了到墓地祭祀外,網上祭祀也正在被很多市民所接受,已經有很多人選擇用網絡祭掃的方式代替傳統的清明節掃墓祭奠。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不能回家掃墓,于是選擇網上祭祀表達對已逝親友的哀思。據了解,現在有很多網站都能提供點燭、上香、祭酒、獻歌、留言、虛擬網上掃墓等網上祭奠服務,為生者與逝者之間搭建“心靈花園”。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這幾年來,他的一些同事、朋友都選擇網上祭祀,其實清明節祭祀的方式并不重要,只要有心就能表達心中的紀念和哀悼。
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的祭祀方式,既符合我國的傳統,又符合新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而事實上,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清明節,其全部意義不僅僅是掃墓,還包含踏青、春游的內容。選擇一個恰當的日子,一家人相邀去墓地、陵園祭祀先人,而后再去旅游觀光,這比單純為掃墓而掃墓以及燒紙祭祀更別有一番風味。寄托哀思不拘泥于形式,讓生活充滿鮮活的色彩。
|